Cover Story封面故事

文字編輯|賴妍伶

美術編輯|楊芷嘉

在現在世界地球村的世代,資源互通有無,人才流動快速,具備國際觀的素養成為一種趨勢,而這樣的趨勢也讓「交換學生」成為許多人豐富閱歷的選擇。尤其是疫情解禁後,不僅是出國交換的同學變多了,在校內看到外籍面孔的比例也大幅提高,為校園增添不少文化多樣性及國際化氛圍的同時,對本地在校生而言,更是個很好的資源!不過,如何與外國同學交流及融入往往是我們最大的挑戰,出現害怕、不敢踏出去的想法也是常有的,所以本篇將會解析兩大本地學生在國際交流時,容易出現的問題與想法,並提供解決方式供大家參考。

在面對國際交流時,通常最直接和常見的問題就是語言能力,彷彿總有一股心魔阻礙著我們往外踏出的腳步,可能是害怕自己說不好、擔心別人聽不懂、感到丟臉尷尬等。但是這些想法其實都是很正常的,因為進步總是需要建立在不斷反覆嘗試及克服的過程,從中受挫、學習、突破自我,漸漸達到駕輕就熟,游刃有餘的程度。

但是我們可以先試著在安全的小範圍內,大膽冒險一次!根據《Feel the Fear and Do It Anyway》一書中指出,我們的恐懼通常有三個層次:

舉例來說,本地學生「害怕與國際生交流」本身是層次一,但更深一層我們會發現,是因為我們預想了失敗的情境,像是怕自己在對話時想不到適合的詞彙,讓場面尷尬,但實際上我們真正害怕的重點在於我們的心態,也是最深層的恐懼:我們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,無法接受「自己能力不足的結果」,所以最後選擇安逸的待在舒適圈中,讓一切不好的可能沒有機會發生。

那麼我們該如何克服這樣的恐懼?也許我們需要學習「結果不好也沒關係」的態度。美國作家戴爾.卡內基曾說:「當你學會接受了最壞的結果,你才能把專注力放在當下,不計後果地努力,這樣得到的結果往往是最好的。」所以在嘗試之前,我們可以先透過與自己一問一答的方式,給自己心理建設,並釐清內心恐懼的根源,評估風險及結果,如果並非無法負荷時,就大膽嘗試吧!

第二個本地生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是,「文化差異」以及「認知落差」所帶來的障礙與隔閡。在與國際生交流時,容易出現沒有共同話題,或是面對他人的分享時,沒有共鳴,難以回饋,尷尬導致話題無法繼續的場面,這些問題的產生可能與「文化素養」有些許關聯。

怎麼說呢?文化素養包含許多層面,國家教育研究院指出文化素養包含四個要素:

我們都知道舒服的交流,在話題上要能產生共鳴,並且在一來一往的對話中,提供彼此情緒價值。若缺乏覺察的能力,就很難認知彼此間的差異,也會少了進一步瞭解的動力;沒有了解的基礎,沒有具備一定的知識,對事情就難以提出自我的觀點,話題也許就難以進行下去;而儘管有能力提出自我的觀點,在輸出時,是否能讓他人感受到尊重與被理解,更是談話過程的關鍵。以上我們可以看出,文化素養是軟實力的綜合培養,而這項能力不僅在各個領域都受到重視,同時對人生也很重要,然而,它需要透過許多體驗和經歷慢慢累積的,並非一蹴可及,那我們該如何培養文化素養呢?

培養文化素養的方法有很多,身為國企人,國企課程正是我們首先可以把握的資源。在國企的培訓中,諸如:國際企業學、國際行銷管理等,正是在培養我們這方面能力的課程。老師透過講述國際間的商業脈動,以及國外的企業個案探討,讓我們了解國家文化間的差異、學習不同的經營模式,我們的思維及眼界不僅在潛移默化中提升,也造就我們提出觀點的能力;課堂分組報告也訓練著我們的溝通、表達及團隊合作能力。

本系的碩專班也有異地教學的活動,像是在 2023 年12 月由欒錦榮老師,夏締青老師分別帶領同學們到中國上海及越南企業參訪,深入瞭解 FPT software 以及 CSVC 兩間公司進行交流,分別瞭解 IT 業務總部與製鋼廠房,透過和高階經理人的訪談,瞭解越南當地企業的運作模式、營運銷售、理念思想等,這種業界合作的交流不僅能增強國際視野,也能更有效地與書本所學結合,達到融會貫通 !

系上參與參訪的同學吳維軒分享:我對中鋼工廠內部的高效生產流程印象深刻,超過7成都是自動化的設備,這些效能的提高肯定是讓中鋼擁有許多大品牌客戶的其中原因。中鋼在ESG上也有盡一份力, 對能源使用和排放進行積極管理外,還在生產過程中優化資源的使用,以降低對環境的影響。不僅如此,中鋼還時常提供學生獎學金,回饋社會,我對其整體的經營策略真的深感佩服。此次参訪為我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學習機會,不僅讓我了解了越南銅鐵行業的運作,還深化了我對企業管理和永績經營的理解,也看見台灣以外的世界!

除此之外,若有能力出國交換也是培養文化素養的一個很棒的方式!實際感受不同國家的風俗民情,交換過程中的體驗都會成為人生中重要且珍貴的養分。以下是系上曾參與交換計畫的同學的分享:

從以上幾位同學的分享,可以發現交流本身帶來的益處:比起向他人展現競爭力,更多的是不斷激活思維,看見前所未見及更多的可能,實際感受何謂「世界很大,無奇不有」,進而學會尊重差異、保持謙虛、敞開心胸、持續學習。

透過閱讀不同文化的書籍、看外國電影和影集、學習語言、參與文化交流活動等,都是提升自我文化素養的方式。而東華也有許多資源及機會等著同學們爭取。例如:

  1. 國際接待義工:每年三月或十月國際處網頁可以申請接待下學期的交換生,帶著他們熟悉校園環境,提供他們食衣住行育樂上的資訊,協助他們快速地適應這裡的生活。
  2. 外賓接待學員計畫:不定期招募,英文門檻相對較高(多益785分以上或CEFR B2同等標準),內容包含帶領國際訪賓認識花蓮在地人文歷史、自然地景、多元文化等。
  3. 全球與國際事務學程:跨足外語、歷史、地理、商業、法律等相關國際課程。

以上資訊都能夠在東華國際處網頁查到相關資訊及簡章,有興趣的同學,一定要好好把握大學期間,充分利用這些資源!

另外,系上曾參加國際接待義工的吳至閔同學分享:「比起埋頭自己練習,跟母語者接觸會更直接有效也比較有趣,除了練習英文的機會之外,也可以知道不同國家的相異之處。我的學伴一個來自德國,一個來自美國,在交流過程中,德國的朋友跟我分享他讀完高中先當了工程師三年才來讀大學,大學也不用學費,而在美國,去芝加哥不要穿紅色跟藍色的衣服(因為是當地兩大幫派的代表色)。」這些有趣的事物都是沒辦法在書上學到的。

最後建議同學在與國際生交流時,可以用「好奇某事物」來展開話題。當你還不了解對方時,美食的話題永遠不會錯,如果不知道可以怎麼開口交流,就從美食出發吧!例如:你最喜歡吃什麼?你喜歡重鹹還是清淡的口味?喜歡吃甜點嗎?除了可以認識不同文化美食、藉此機會推廣台灣美食以外,也是延伸話題的好方式!

文化素養的培養是個持續的過程,雖然它沒有一個與他人較量的評判標準,也不是一個能立即見效的技能,不過多體驗多嘗試都是不錯的方法,如同美國藝術家安迪.沃荷的名言:「走得多慢都無所謂,只要你不停下腳步。」成長沿途的風景與收獲不僅可以滋養我們的人生,也唯有我們看到的更多更廣時,才有機會回頭檢視原有的偏見,而這也是在職場上,企業看重的跨國協作人才所需能力之一。期許大家都能夠敢於嘗試,勇於突破自我,成為與世界接軌的優秀人才!

延伸閱讀:

為什麼要有國際觀先別管國際觀了,你有聽過多元文化素養嗎何謂國際觀?國際關係權威教你看世界!什麼是「多元性」、「包容性」?如何看見自己的「世界觀 … – 定心學苑我們需要的國際觀 – Yahoo奇摩新聞文化學習與國際理解哈佛最新研究:不出國、在教室也能練就孩子國際觀的5秘訣7 招擺脫恐懼,讓你勇敢踏出舒適圈!文化素養

使用 WordPress.com 設計專業網站
立即開始使用